![]() |
|
2008年4月6日 - [生活点滴] 前些日子,在同一个朋友讨论问题时,和朋友共同谈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前在许多时候与别人讨论问题问题时,好象经常不能够使交谈很融洽。现在慢慢地发现了问题。好象在讨论别人的观点时,经常会在别人提出观点时,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了太多的意见,这样,在别人看来,似乎是对他们的观点太品头论足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即使最终我们是支持他们的观点的,却仍然使他们不愉快,甚至还可能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什么不好的猜测。 当明白的问题的问题并调整了我们的方法后,发现结果大大地得到了改善。别人向你表达他们的观点,当然是希望获得你的支持的,并不是要你来否定他们的。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肯定他们的观点,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能够以我们的意见在别人的观点上充分给予他们协助。这样才能够达到和谐地解决问题。 到这个年纪才悟出这个道理实在是有些晚了,但这个问题在生活上的确是存在于许多人当中的。特别是知识分子当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在生活中多夸夸别人对别人和自己其实都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2008年4月15日 - [有关高考的遐想] 进入4月份,高三的孩子们进入准备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高考又成为了许多人讨论的话题。虽然我的孩子今年还没有到高考的年龄,但我多么希望在她参加高考时不会受到考试所带来的强大的压力呀。我也就想起了我对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些遐想。 许多人都认为,不论将来的高考制度如何改革,但要完全废除升学考试,应该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想我也是认可的;至少在相当的时期里,在中国的人口和高等教育资源的比例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之前,应该是这样的。可如何又能使学生们在此之前不会受到像现在这样“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呢。或是说,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既可以充分利用高考分数的杠杆,又可以使学生不为他们进行了三年的学习奋斗而终身遗憾呢? 对一个人来说,在接受义务教育后进一步接受深入教育,是完全必要的,尤其是高等教育。事实上,是否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对一个人其后的人生里程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的。更极端地说,只要你在大学的校园里有过四年以上的经历,那再入社会,生活的方式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按照我所理解的教育结构模式,高等中学及大学头两年的学习就是为了工作而学,而工作是一个人在其后几十年中的谋生手段,那能不重要吗? 我所想到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考试,使学生们能够更对考试给予信心,更能利用他们的学习能够上到他们所能够想去的学校。 在现今,金钱的作用看来是无法避免的,近几年经常会看到有关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由于没有足够的钱而放弃了已经获得的高等教育机会,而又有许多人为了能够上大学而不惜重金的。更有许多城市里富裕的家庭的孩子由于在中学没有好好学习,而不的不利用到国外去读高中而继续在国外读大学的情况,从而将大量的金钱送给了外国人。我有时会想,为什么不让这些流到国外的资金留在国内,而为我国自己的人来享受呢? 虽然在我同别人谈到我的想法时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但我还是想把我的想法说出来。 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各学校招生时仍然使用分数线的概念,但这个分数线主要是用来衡量学生应支付的学费的。高于分数线越高,所能够获得的奖学金的金额就越高,而低于这个分数线的分数越低,所要支付的学费也就越多。这样,就可以利用所收到的学费来补偿家境困难而有成绩优秀的人了。不同的学校的分数线不同,也可以使不同的学校可以招到一定的学生。 这个方法要有一个基本的保证,那就是,各学校应该能够有有利的措施来维护“宽进严出”的制度。这样,不是你有钱就可获得名校的毕业证书,而成绩好的人是肯定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的。 批评我的人说,这种方法对那些没有钱,学习又不好,却又想上好学校的人是不公平的。可如果没有这种方法,这样的人也同样上不了大学呀。 还有一种批评我好象没有办法来回答,那就是对拜金主义的推波助澜,可现在这个社会毕竟不能够使我们脱离金钱呀。将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资源的充裕,及金钱在人民心中位置的变化,我想这种方法可能也就会慢慢地被淘汰了。
2008年5月6日 - [再想西藏问题事件及对中国文化/新闻部门的批评] 这些日子,对于西藏事件的问题已经被其他的新闻慢慢地淡化了。对于西方媒体的批评也渐渐地少了。虽然偶尔还会看到一些相关的新闻,诸如某某报纸和电台道歉了,海外华人起诉CNN了等。 新闻的轨迹大多都是这样的,新闻,新闻,新的总是将旧的替代了,况且目前这个社会里还有那么多可以炒作的热点。 但是,想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报道,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我偶尔也到过国外,也会遇到外国人对中国最基本的国情都不是很了解的情况。相对于在中国对于西方的报道,我一想到这个问题时,就经常会想到“文化交流”及“文化侵略”这些字眼儿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 中国人特别留恋家乡,更由于中国人对祖先五千年的历史辉煌而自然产生的自豪,并进而形成的叶落归根的思想,不到迫不得已,中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不论从郑和下西洋看,以当时的船队规模并没有占领东南亚的国家(看看西方国家的开拓者,包括哥伦布在内,无不是双手沾满鲜血);还是从现在许多到国外去生活和工作的人始终没有形成“迁徙”的心态看,中国还是认为自己的家园好,几千年来,广大的中国人民还是主要停留在这片中国的大地上。 可是,对于中国人的这种宗亲概念,西方人又了解多少?我想可能不多,如果他们理解中国人的这种传统观念,那他们就不会总是想着我们会在有一天强大了而会去打他们,如果他们对我们人民有了真正的了解,那即使有政客们的挑拨,也不一定会像现在这样,整天会有人来提“中国威胁论”,好象“如果中国强大了就一定会称霸世界”。 想到这么多的情况,要说的是,我们为什么不创造机会让西方更多地了解我们呢。我们介绍西方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主动去购买来的吗?我想应该不全是。以前,西方人封锁我们,我们向他们的人们宣传我们的机会很少;而且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金钱去到国外去宣传我们。可现在中国富裕一些了,也可以到国外去搞一些像“文化年”似的宣传了。可结果又为什么是:我们在法国的文化年搞得那么热闹,可偏偏这次他们的问题最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不管怎么说,这只能让我想到,我们在外面所做的宣传是不是太少了,是不是我们宣传的方式有问题?我不能不这么想。国家花了那么多的钱来设立文化和外联的机构,他们为什么不想更好的方法来让全世界更真实地了解我们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够将我国的宣传做到国外去。 每天,我们打开电视,看着国外的宣传片,电视剧等,中国的导演们牛烘烘地宣扬他们的作品票房如何地好,如何在国外获得那么多的奖,可我们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国外的播映率又有多少?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2008年5月15日- [社会问题思考-捐款] 四川大地震,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甚至是外国朋友们的心。从发生起不久,民众的捐助之举就异常踊跃,不论从那里,不论捐多少,不论是以什么方式,人们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但是,在人们纷纷捐助的同时,不时会听到人们常说的旧话:不知道有多少钱能够到灾民的手中。 我不相信哪个人敢昧着良心贪污给灾民的钱,但我也不能完全确信的同别人争论:这些钱会全部用在灾民的身上。这就是让我们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一次老百姓解囊捐助时,都会对捐款的最终使用给予怀疑。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社会捐助活动也越来越多,希望捐助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何使捐助人认为他们的善举真正以他们的目的支持了社会,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社会捐助的善举中来,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对于应该如何规范各种慈善机构,以及如何在行政和法律上形成鼓励社会善举的机制,许多人都进行了很深的研究,而且,还有许多国际上的经验可以借鉴。作为老百姓,我们只能加大民众的呼吁,呼吁人们加入到社会慈善活动中来(不单单是积极捐助,无偿地为慈善机构服务,做一名义务工作人员,同样是伟大的善举),以及能够尽早地促成捐助款的社会透明,从而更大地提高人们对社会捐助的信心。
2008年5月18日 - [职业与道德] 晚会之前的新闻节目中,每当我看到播放记者采访女警察蒋敏的镜头时,我的心似乎在被刀割的一样。直到晚会那天,当我再次看到对蒋敏的采访时,我已经不忍心再看下去了(当时我马上换了台)。可以想象,每当蒋敏被记者采访时的心情,当她被一遍遍得问到有关感受的问题时,我想虽然她表面上表象得很平静,她的心中一定会比我难受是百倍。 或许记者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地震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希望以他的职业让更多的人了解灾区的人们,但我觉得这实在是太残酷了。如果说要用别人这么大的痛苦来换来人们的同情,我宁愿不做。或许应该可以找到其他的方式。 但我又更敬佩蒋敏,她何尝不知道记者的用意,为了让世人了解灾区的情况,为了让社会对灾区的更多人给予关注。她以坚强的毅力克制住自己的痛苦,甚至同意到晚会现场。虽然在晚会上主持人说了,是征求了她本人同意的,但试想,当同你说,你的出现是要唤起社会对灾区人民的关注时,你会拒绝吗。所以说,她更是一个道德上的英雄。 我并不想谴责记者的行为(虽然在看到新闻当时我是这么想的),但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看看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即能够完成职业上的责任,又更能关注一下人们的心理。毕竟在年轻的一代中,身心并没有受到过这样的磨练。 不过,我也很敬佩记者们,当人们都在希望从灾区撤离的时候,他们却在向里冲,似乎丝毫没有考虑过自身的危险,只是想着在第一时间将灾区的情况报告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
2008年5月20日 - [灾难使人性张扬] 当一个人从倒塌的废墟中爬出来,浑身泥土地走向一个尚未倒塌的小卖部要水喝时,小卖部老板会向他要钱吗?绝对不会;但一队人民解放军奋斗了一天在救人,连水都顾不上喝,饭都顾不上吃,这个小卖部的老板会置若罔闻吗?肯定不会。他会在很早的时候就将吃的、喝的搬到战士们的傍边,希望他们能够抽空吃一口,哪怕是只喝一口水。 这种情况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肯定是出现过,小卖部的老板在做这样的行动时想过什么吗?其他他没有想太多,真正的情况可能是出于一种本能,人性的本能。 当你从废墟中扒出一个人后,你接下来会怎么做?你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寻找下一个人的行动中,你救出的人越多,这种意愿就越强烈,直到你累得筋疲力尽,可当你稍稍恢复一点体力后,你又会投入到救人的行动中去。 这是为什么,是人本质中的人性在驱使着你,因为一个生命在你的帮助下生还,这种刺激在人的一生中也遇到不多,是一种极强的刺激,使你的人性在一时间极度地放大。生命的重要,在没有其他能够超过。
2008年5月27日 - 续[社会问题思考-捐款] 可喜的是,在今天的新闻中听到了新的声音,那就是政府建立了对地震捐款的监督,并建立了监督的机制,民众可以将任何发现的问题反映给监管部门,不单单是针对可能有的贪污等甚至对捐款的不良使用,包括浪费都可以举报。同时,审计署也提出会对捐款的使用进行审计。 这样,起码民众可以有一定的放心度了。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措施是不是只是在这次地震捐款中才特别使用。真希望国家对所有的社会善款都可以有同样的措施。那样,我想人们的善举会越来越普遍了。
|
[7] [6] [5] [4] [3] [2] [1] |